之前讀到一個簡單卻有道理的財務觀念,就是在哪裡失去的錢不不一定得從同個地方賺回來。比如說買了房子得繳房貸,不一定得靠出租房子本身補回流失的金錢。最近在想情緒管理是否也有相通之道。
有時候我也很在乎我在工作上的表現。不如意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很多比較、或開始focus在自己不足的部分。高效率與理性直覺就是趕緊修正這件事,提出最佳化的解決方案。這樣的想法也沒錯,只是有時候會變得鑽牛角尖,或有時候事情就是需要時間的醞釀,或外在條件的還未水到渠成。
但我最近在爬山的時候發現一件事。當你在野外的時候,看到一個壯闊的風景,似乎原本執著的事情都變的不是這麼重要。那不單是一種焦點的轉移,是似乎自己的靈魂被以其他的美好填補。終於等到海邊的日落,那種值得的感覺,跟我的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,外在條件也毫無改變,但因工作挫折失去的信心,卻因為一個毫不相干的景象而變得不重要,甚至被彌補。
我在想靈魂是不是像個容器一樣,有時候裝水,有時候舀水。遭遇挫折與低潮的時候水被舀出一點,但體驗什麼美好的時候都會在裝進同一個心靈、同一個容器。就像理財在哪裡損失的金錢不一定要以同個方式賺回,情緒也是如此,有時候在哪裡失去的情緒,不一定得在同個地方補回;因為全都是通向同個靈魂的快樂。慢慢的開始理解與學習放下,有時候解決一個放不下的執著,答案跟問題根本無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