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幾年執導的四部電影目前已經全部上架MOD、誠品博客來等各大通路,有種把孩子養大送去唸書的感覺,階段性任務達成。特感謝金牌製片Iris跟發行團隊協談合作。
猶記26歲的時候在美國研究所畢業,拿著僅剩不多的存款買了一台整新折扣的5D2單眼,就這樣開始了接案的生涯,後來機緣下認識了在舊金山台創分部的育修跟Melissa,幫忙跟拍一個設計參訪之後決定開拍「設計與思考」,在小辦公室裡激盪內容、訪談者、討論如何規劃Kickstarter的日子歷歷在目。就這樣有了第一部紀錄片、爾後的「Maker」也加入了同事項藍跟配樂師Emily激盪配樂,然後去年發行了「漢字」,我記得當初提議這個主題的時候,大家都覺得很奇妙,但現在看來,一切都是這麼幸運,遇到這麼多貴人。
前兩部紀錄片完成的時候,大概就覺得可以開始著手劇情電影的拍攝。要從紀錄片轉拍攝劇情片不是開拍就好,需要體質跟腦袋完全reset。
「時光」這部片探討人生的無限迴圈,完全套用在兩年前的生活。因為想要挑戰台灣少見的科幻議題,花了好一年沒日沒夜地構思、劇本重寫、討論、場堪、確認邏輯等,真的是用「逼」出來的。我很幸運有一群很優秀的工作人員跟演員,給予資源稀少第一次執導劇情電影的我很多信任,至今我還是覺得就算預算更高、資源更多,我也無法執導出更好的電影。
當時的我真的很緊張,非常害怕大家會覺得我無法做一個好的劇情電影導演,還是滾回去拍紀錄片好了。其實紀錄片的生涯一直都是個美好意外,覺得如果我不是先從紀錄片開始,沒有辦法利用有限資源工作或是臨場反應。
後來觀眾跟我們回報很多心得,說他們對「時光」很有感觸、演員演技很好、在佛羅里達、波士頓的影展得了兩次「最佳影片」跟「最佳攝影」之後,才慢慢放下心來。過了一年的現在還有影展邀約,覺得他的生命好像才在慢慢開始。每次得獎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,因為當時拍攝真的很簡約,能夠跟預算百倍的電影競爭真的很榮幸。
卡在中這兩種電影型式中間,我都很喜歡。紀錄片可以接觸到很有想法的人事物,比較理性,劇情電影講究的是故事、情感、演員,兩種片型從前製到發行的氛圍截然不同。接下要拍什麼呢?有些想法很緩慢地實踐中,但我是那種事情做完才敢說的人,有點成效再跟大家分享。 在此之前要感謝的太多,父母栽培、一路走來的夥伴跟觀眾,謝謝你們陪們走過這些旅程。
———
更多資訊,電影官網傳送門:
《設計與思考》:http://designthinkingmovie.com/
《自造世代》:http://makerthemovie.com/
《漢字》:https://www.hanzi.tw
《時光》:http://paradoxicalfilm.com/
繆思四部曲Pinkoi商店:https://goo.gl/wKXph4